柴灣簡史
柴灣簡史
地理位置
- 柴灣本是一個位於鯉魚門海峽的外灣,為香港島最東的谷地。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柴灣現屬筲箕灣以東的地區,範圍涵蓋杏花邨及大潭道以東的地方。柴灣東部(即永泰道以東的區域)被稱為小西灣;柴灣已發展的南部,即歌連臣道沿路一帶,則被視為柴灣郊區。
初期歷史及地名起源
- 柴灣三面環山,水源充足,早年是茂密的松樹林,可供砍伐作柴薪,所以所以這個海灣及附近地方被命名為柴灣。
- 1819年重修的《新安縣志》並沒有提及柴灣。但根據柴灣原住居民藍氏的族譜以及羅氏族人所收藏的田契和稅契,遠在清朝乾隆年間(1736 – 1795),成屋村、羅屋村、藍屋村、陸屋村、西村及大坪村等六條客家村落,已在今日的柴灣建村。1841年的《香港政府憲報》記載當時的柴灣僅是一條住有30人的小村落,其英文名稱是 “Sai Wan” - 這應該是「柴灣」的客家發音。因此,柴灣過去曾被稱為西灣。柴灣東部的小海灣以前有「小柴灣」之稱,所以這地區後來亦被稱為「小西灣」。
- 由於柴灣靠近扼守著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的鯉魚門,故英軍在1845年已派兵在柴灣南面(約今柴灣坳)駐守,並設置兵營,以監察這個戰略重地。1880年代中期以後,英軍更在鯉魚門海峽以南先後修築鯉魚門、西灣、白沙灣等砲台,以及鯉魚門和西灣堡壘,足見該區的重要軍事價值。
- 柴灣受鰂魚涌及筲箕灣一帶山勢的阻隔,因此交通不便,發展較遲。1930年代,政府修築自筲箕灣通往柴灣的香島道(後改稱柴灣道),交通情況才有改善。不過,即使在戰後初期,柴灣居民仍以耕種為生。
- 1950年代,香港政府開發柴灣,先後興建平房區和徙置大廈;往後,又清拆原有的村落,大量興建公共屋村和工廠大廈,使柴灣成為港島一個新興的工業區。當時曾有人認為柴灣的名稱不吉利,提議改名為翠灣。雖然最後沒有成事,但於1988年在漁灣邨旁邊建成的公共屋邨,就被命名為翠灣邨。
-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柴灣已蛻變成一個現代化的新市鎮。
歷史時序
公元961年至1279年 (宋代時期) | 來往浙江、福建和廣州之間的商船及漁船的船家,往往途經柴灣時到岸上取水,但柴灣那時是否已有人居住則現時仍然未有定論。 |
18世紀初 | 18世紀初,有一些客家人進入柴灣定居。根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柴灣人口只有30人,到了1891年增至208人。當地居民以捕魚及務農為生,亦有以燒灰為業。後來約有300戶客家人由廣東寶安縣(深圳)南遷至柴灣,建立羅屋 (即現時羅屋民俗館)、成屋、藍屋、陸屋、西村及大坪村等多條村落。 |
1843年 | 英軍於柴灣設立軍營。 |
1843年 - 1895年 |
因為軍人紛紛感染熱病,故軍營遷至高地,即現時鯉魚門渡假村之處。英軍於附近(即現時香港海防博物館之處)設立炮台作為海防用途,並於1895年山頂興建西灣碉堡。 |
1929年 | 英國童軍總會以港幣一萬六千元購得位於柴灣海灣的小半島作為營。這營地命名為「柴灣營地」,也就是香港童軍的第一個營地。這營地的地點即是現時柴灣公園內的童軍山。 |
1936年 | 英軍建歌連臣炮台。 |
1936年 | 香港首屆童軍領袖木章訓練班在柴灣營地舉行。 |
1941年12月17日 | 日本軍隊在筲箕灣一帶登陸港島。 |
1950年代 | 柴灣居民如果需要乘搭交通工具離開柴灣,除了乘搭白牌車(無牌的士)之外,就只有到山上的大潭道乘搭來往筲箕灣與石澳的9號巴士。 |
1951年 | 香港政府設立柴灣愛華村平房區。該平房區的位置是現時興華邨及興民邨的所在地。 |
1952年7月13日 | 天主教海星堂區成立,開展服務。 |
1952年 | 海星堂區向政府租借了由英軍遺下的一列長木屋開始堂區的第一間小學明德小學,至年底才搬進新校舍。 |
1954年 | 開辦8號線來往筲箕灣官立中學現址和灣仔杜老誌道碼頭。 |
1954年 | 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開辦,為區內首間學校。 |
1957年 - 1959年 | 柴灣原有的鄉村被清拆,1959年建成了27座徙置大廈。 |
1960年代 | 隨著柴灣區開發,巴士公司開辦一些往來柴灣與香港島北岸各地的巴士路線。 |
1961年 | 海星堂區籌辦了另一所小學,並以海星堂為名,稱為海星小學,地點是在柴灣徙置區18座天台。(後來搬往24座地下,再遷徙至興華二邨。) |
1961年 | 柴灣信愛學校於柴灣村創校,於1977年搬往漁灣邨。 |
1962年 |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向政府提出申請,在地勢崎嶇的柴灣歌連臣角發展為墳場。 |
1962年 | 柴灣循道愛華村社會服務中心成立。 |
1963年8月1日 | 柴灣華人永遠墳場啟用。 |
1964年4月 | 當時正在興建的第10及11座(現址為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因為地下水的問題,導致泥土鬆散和地基下陷,因此停工。 |
1965年 | 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創校。該校於1999年8月年由柴灣新廈街搬往華廈街和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共用校舍。 |
1967年 | 隨著城市發展迅速,羅氏後人全部遷離羅屋村。 |
1968年 | 柴灣人口已增至8萬人。 |
1970年 | 柴灣興建大量工廠,變成了新興工業區。 |
1970年 | 政府收回童軍總會柴灣營地,並以大潭灣一幅土地(現大潭童軍中心)作交換。 |
1971年 | 天主教張振興伉儷書院於柴灣祥民道創校。 |
1972年 | 香港浸信會聯會得到美南浸信會差會的資助,購買柴灣連城道為柴灣浸信會福音堂會址 |
1973年 | 柴灣進行海床挖掘工程時,掘出古炮兩尊。這些古炮由英國製造,為當年駐守柴灣軍營的士兵所丟棄。 |
1974年 | 文理書院從灣仔搬遷至柴灣萃文道。 |
1975年 | 海星小學從柴灣村24座地下搬往興華二邨。 |
1976年 | 興華二村落成。 |
1977年 | 世界龍崗學校馮耀卿夫人紀念小學創校。2005年該校和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下午校合併,易名為東華龍崗馮耀卿夫人紀念小學。 |
1977年 | 漁灣村落成。 |
1979年 | 環翠村落成。 |
1979年 | 柴灣公共圖書館投入服務 |
1979年 | 明愛柴灣馬登基金中學於柴灣新廈街創校。 |
1980年 | 柴灣泳池投入服務 |
1981年 | 山翠苑落成 |
1981年 | 怡翠苑落成。 |
1981年11月19日 | 為紓緩英皇道塞車問題,油麻地小輪開辦中環至柴灣航線,和觀塘至柴灣航線。 |
1982年 | 宏德居落成。 |
1982年 | 興民村落成。 |
1983年9月26日 | 油麻地小輪中環至柴灣航線因乘客減少而取消。 |
1983年 | 茵翠苑落成。 |
1985年 | 進行海床挖掘工程時所掘出的古炮,放置在柴灣公園的童軍山園地內供市民參觀。 |
1985年5月30日 | 地鐵港島線柴灣到中環正式通車。 |
1985年 | 康翠臺落成。 |
1986年11月30日 | 為紀念香港童軍成立75週年,童軍總會在柴灣公園內的童軍山(即當年的山頂升旗場)舉行紀念牌匾揭幕儀式 |
1986年 | 新翠商場啟用。 |
1986年 | 杏花村落成。 |
1987年 | 英軍將西灣炮台交回香港政府 |
1987年 | 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上、下午校於杏花邨創校。 |
1988年 | 新翠花園落成。 |
1988年 | 翠灣村落成。 |
1989年10月12日 | 東區走廊筲箕灣到柴灣段啟用 |
1989年 | 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上午校由筲箕灣寶文街搬往小西灣。 |
1990年 | 曉翠苑落成。 |
1990年 | 小西灣村落成。 |
1990年1月19日 | 羅屋民俗館正式開放。 |
1991年 | 景翠苑落成。 |
1991年 | 峰華村落成。 |
1991年 | 衛理中學從北角搬遷至小西灣。 |
1993年4月21日 | 柴灣公園於4月21日開始啟用。公園佔地約6.55公頃。 |
1993年 | 佳翠苑落成。 |
1993年 |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啟用。 |
1995年8月13日 | 翡翠道山泥傾瀉,掩蓋柴灣浸信會服務大樓三層樓 |
1995年 | 嶺南杏花村中學於1991年創校。該校於1995年由銅鑼灣搬遷至小西灣,並於1999年易名為嶺南衡怡紀念中學。 |
1995年 | 樂軒臺落成。 |
1996年 | 寶血女子中學由北角搬遷至柴灣新廈街。 |
1996年 | 小西灣運動場啟用 1996年 聖公會巴西流工業中學從筲箕灣搬遷至柴灣翠灣街,並易名為聖公會李福慶中學。 |
1996年 | 伊斯蘭中學從北角搬遷至柴灣翠灣街,並易名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
1997年 | 杏翠苑落成。 |
1997年3月25日 | 信和集團以110億2千萬投得小西灣地王,興建藍灣半島。 |
1998年 | 福建中學(小西灣)於小西灣創校。 |
1998年8月21日 | 中華巴士公司(中巴)由9月1日起租借柴灣巴士車廠(位於小西灣)予新世界第一巴士(新巴),為期三年。 |
1998年9月1日 | 中巴80號路線取消 |
1998年10月17日 | 新巴路線8P全日服務 |
1999年9月1日 |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創校,校址在柴灣新廈街。 |
1999年9月1日 | 嶺南中學由司徙拔道搬遷至杏花邨,9月1日開學。 |
1999年 | 興華一村落成。(前身為徙置區,名為興華新區或興華村。) |
1999年 | 悅翠苑落成。 |
1999年 | 翠樂村落成。 |
2000年 | 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正式停辦。(該校於1971年創校,1993年由興華邨一期搬往柴灣華廈街,同年於筲箕灣建立新校舍,並易名勵志會梁李秀娛紀念小學。) |
2000年 | 培僑小學於小西灣創校。 |
2000年 | 中華基金中學於柴灣小西灣創校。 |
2001年 | 藍灣半島落成。 |
2001年 | 柴灣市政大廈(位於環翠邨)啟用。 |
2001年7月22日 | 小西灣(藍灣半島)巴士總站啟用 |
2001年12月19日 | 新柴灣公共圖書館啟用(位於柴灣市政大廈) |
2002年 | 港大同學小學於柴灣怡盛街創校。 |
2002年2月2日 | 新巴柴灣創富道環保巴士廠全面啟用 |
2004年8月31日 | 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停辦。 |
2004年 | 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上午校從北角搬遷至柴灣道,成為全日制小學,並易名為聖公會柴灣聖米迦勒小學。(下午校亦成為全日制小學。) |
2004年8月9日 | 康文署轄下第二個新滑板場一柴灣新滑板場啟用 |
2008年9月 | 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下午校從杏花邨搬遷至環翠邨華廈街,成為全日制小學,並易名為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學校。(上午校亦成為全日制小學。) |
2009年8月 | 青年廣場於2009年8月落成及投入服務。(青年廣場是全港最大規模的青年中心,位在柴灣地鐵站旁) |
2010年6月 | 新柴灣村(灣畔樓、灣映樓)落成 |
備註﹕ | 家長、同學或校外人士如果有更多有關柴灣發展歷史資料或舊照片欲與大家分享,或對以上歷史資料有所修正,請電郵到本校:[email protected],不勝感激。 |
柴灣歷史文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