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富校長
2008年7月
中華傳道會起源於上世紀中葉我國一個政局紛亂、戰禍連綿、民生艱苦的大時代。她的創立和發展,交織著西方基督教宣教士在我國披荊斬棘的宣教歷程,也回應了風雲變幻的政治變遷以及人民在顛沛流離日子中的心靈需要。在困乏憂患的環境下,一眾有名或無名的傳道者不畏艱辛險阻,努力宣揚福音,既有流淚撒種,也更有歡呼收成。福音能夠廣傳,一切都是上主的恩典。
時維1943年4月,中華傳道會在動盪不安的日子於貴州省貴陽市創立。按發展的脈絡,其成長大致可分為以下4個時期︰
自19世紀初起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各基督教宗派秉承宣教使命,差遣不計其數的宣教士來華傳道並建立教會,福音的種子在神州大地逐漸傳開。至1937年,日本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華北、華東與華中等地烽煙四起,生靈塗炭,數以千計在華工作的西方宣教士被逼撤離中國,所留下的傳道及教會牧養工作,不得不由中國基督徒承擔。
當時在中國江西省傳道的美籍蘇格蘭裔麥克德肯牧師(Rev. Duncan McRoberts)深深體會到戰事即使結束,西方宣教士亦未必可以返回中國像過往一樣自由傳道。因此,他於1942年返回美國後,在其朋友翟普生醫生(Dr. N.A. Jepson) 於美國西雅圖醫務所舉行的「國際基督徒商人團契」(見註)聚會裡,向一群敬虔和熱心佈道的美國基督徒商人提出「由美國基督徒提供的經費、由中國人向自已同胞傳福音」的逼切需要。
當時出席者有6人,包括翟普生醫生本人和薛凱德先生(Mr. Cecil A. Kettle)。他們均熱烈響應這建議,並決定組織一個新的宣教團體,命名為「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China Native Evangelistic Crusade,簡稱CNEC,即「中華傳道會」前身) ,並開始招募中國人擔任傳道,希望能憑藉方便的語言,熟悉的環境和切身的經驗,更有效將福音傳給自己的同胞。
麥克德肯牧師與會內董事商議中國福音工 作。圖左掛圖為中國地圖。
(註: 「國際基督徒商人團契」(Christian Business Men’s Committee ) 於1930年在美國芝加哥成立,旨在推動佈道和基督徒靈性復興運動,以回應當時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人心靈的需要。翟普生醫生是該團契的創辦人之一。 )
1943年4月,「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成立,由翟普生醫生擔任首任會長。(後來薛凱德先生擔任第二任會長。)當時在貴州省傳道的趙君影牧師被委任為監督。第一間福音堂,即在貴州省貴陽市附近的開陽設立。
趙君影牧師生於1906年湖北省漢川縣,少時家貧、多病。他後來勤奮苦讀,肄業於杭州基督教之江大學。1931年,他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教會的一次佈道會上,決志信主。他後來在江蘇省江陰市教會學校擔任英文教師。1935年,他決定奉獻為主做傳道工作,並自那年起,巡迴上海、香港、雲南昆明、貴州貴陽等地舉行佈道和培靈奮興聚會。(有關趙君影牧師其他生平事蹟,見本文「後記」的甲部「人物介紹」。)
1937年日本侵華。為了逃避戰禍,不少華北和華東的大學遷徙至四川重慶、成都、貴州貴陽或雲南昆明等西南省市復辦。因此,數以萬計的青年學生也須流徙至這些省市完成大學學業。在苦難與戰爭的陰影之下,這些遠離家鄉落泊飄零的青年學子,十分需要福音的慰藉和信仰的支持。趙君影牧師就在這個火紅的年代興起,把握時機,於1938年至1945年期間,在西南各地方,與眾同工投身這個波瀾壯闊的大學生佈道與奮興運動,舉辦了不計其數的團契、崇拜、查經、祈禱會、培靈會和佈道會等聚會,福音大大興旺。
趙牧師於1943年擔任「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監督一職之後,仍然領導和發展這個熾熱奮興的學生福音運動。同年,他邀請了于力工牧師加入「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成為重要的學生佈道工作的伙伴。(于力工牧師於 11歲時在山東信主,1939年起在中國各地向學生傳道。戰後,他先後擔任新加坡神學院首任院長,以及美國北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首任院長。于牧師著作等身,是主所重用的忠心僕人。) 除了在西南各地方,趙牧師等亦曾前往湖南省沅陵縣等地舉辦奮興會、佈道會及中學主福音聚會。
1944年春天,趙牧師與同工在四川重慶舉行奮興會。其時日軍已威脅貴州,戰機經常空襲,趙牧師夫婦和其他同工不時逃向鄉村田間,躲避警報,工作十分艱辛。趙牧師為了逃避戰禍,亦深深感到重慶作為陪都的重要政治和經濟地位,遂將「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總部遷往重慶,並獲重慶靈修神學院院長賈玉銘牧師的支持,在該院設立辦事處。
1944年夏天,趙君影牧師與于力工牧師在位於重慶北碚的國立復旦大學舉行佈道會,反應熱烈,決志者眾,多位基督徒學生立志獻身傳道;當時悔改和復興的火焰蔓延,轟動了整個校園。同年冬天,趙牧師與于牧師於重慶市郊沙坪霸大學區內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的聯合校址,舉辦了3天佈道會。這次聚會由中央大學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籌備,每晚佈道會約2000餘人參加,悔改決志歸主者每晚約200人;期間早禱會有幾百人參加,禱告氣氛非常熾熱。當時沙坪霸佈道會的興旺情況,引起了社會關注和報章報導。
這一年,趙牧師與于牧師在重慶各大學和中學多次舉行佈道和培靈聚會。趙牧師常常邀請當時暫在重慶靈修神學院執教的蘇佐揚牧師擔任司琴或領唱。趙牧師寫了近廿首詩歌,其中5首乃由蘇牧師譜曲,包括膾炙人口的《主若是》、《盡忠為主》和《主啊我心愛你》。 (蘇佐揚牧師後來於1948年回港定居。在2001年,他以85歲高齡,慷慨為當時剛開辦兩年的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創作校歌。有關他的生平事蹟,可參看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學校網頁「學校概覽」內「校歌」一欄。)
福音的火炬繼續燃燒。這一年,趙牧師與于牧師多次在重慶各大學和中學舉行佈道和培靈聚會,福音工作轉瞬間遍及各學校。儘管「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的人手有限,本來無法顧及眾多工作,但基督徒學生們自發自主的參與,成為迅速蔓延的動力。他們除了建立團契、追求信仰成長,更肩負起校園的傳福音使命。
1945年,「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獲賈玉銘牧師支持,在靈修神學院內設立傳道人訓練所,由趙牧師委派數位同工執教。同年出版刊物《傳道》;由於抗戰時期刊物出版甚少,所以該刊極受歡迎。同年盧約翰牧師加入「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擔任司庫,工作發展至貴州省內多處地方。同年,在雲南工作的上海「中華神學院」畢業生翟明霞女士加入「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為同工,並被趙君影牧師委派在靈修神學院任教。(有關翟女士和她的丈夫李開煥牧師的佈道事蹟,見本文「後記」的甲部「人物介紹」。)
熊熊的福音火焰,不停傳遞。1945年7月13日至23日,趙君影牧師領導「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與靈修神學院合作,假靈修神學院,舉行劃時代的第一屆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夏令會。當時赴會的學生來自西南及西北地區共41間大學的團契,約共169人。他們不少須不辭勞苦,經過數天長途跋涉才能赴會。經歷了這個令人心靈振奮的夏令會和復興運動,他們的信仰得以重燃,有不少人更立志作傳道工作,並且日後成為教會領袖,對往後中國內地及海外的華人福音工作,以及香港和台灣的大學生福音運動,影響至鉅。(當時奉獻全職傳道的大學生,包括當時擔任西北聯合大學團契主席,後來遷居香港的著名牧者和神學家滕近輝牧師,以及日後遷居香港及加拿大的著名牧者和解經家陳終道牧師。)
夏令會結束前夕,一個嶄新的聯校基督徒大學生組織 - 「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Chinese 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 簡稱「學聯會」或CIVCF),終告成立。(「學聯會」乃日後台灣校園團契的前身。)趙牧師除了擔任「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監督一職外,也兼任該會總幹事。
抗日戰爭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當時在貴州、陝西、新疆、四川和甘肅西北五省的傳道同工共有38人。為了將佈道工作從西南向東擴展,「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的辦事處亦由重慶遷往南京,再遷往上海。其後周志禹牧師亦加入「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並將其所負責的上海聖經學社,歸併「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改名為「上海聖經學院」,並擔任院長一職。(周志禹牧師是我國的名牧。1952年,中華傳道會在香港創立香港聖經學院 (即香港神學院前身),周志禹牧師擔任首任院長。)
1947年2月,美國總會會長翟普生醫生和麥克德肯牧師從美國來上海視察。當年,傳道同工人數增至160餘人,教會亦相繼在山東、江西,廣東,福建等省份成立,並在南京亦開辦了孤兒院。至此,工作擴展至全國14個省份。
1947年,趙君影牧師請辭「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監督一職,全職擔任「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總幹事,其空缺由周志禹牧師接替。同年7月,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在這戰禍開始延續的日子,「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承接過去大學生信仰復興運動的豐碩成果,在南京中山陵附近的國軍烈士遺族學校,舉辦第二屆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大學生夏令會。該聚會的講員有趙君影牧師和賈玉銘牧師等,參加者來自全國各地,人數空前,很多人靈性得著復興,會上約300位青年表示願意為主奉獻,其中有不少更蒙上主的呼召到我國邊疆宣教。(著名基督教詩歌集《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的作者邊雲波先生,當時認識不少長期在邊疆荒蕪之地佈道的年輕傳道人。這些傳道人無懼勞苦,甘於寂寂無名,但求福音傳開。邊先生為此大受感動,於是以敘事詩歌形式寫成《獻給無名的傳道者》一書,激勵了很多讀者委身信仰。)往後大學生的佈道和奮興工作有進深發展。1950年中華傳道會 貴州省傳道同工合照
至1951年,「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和「學聯會」共帶領了近兩萬多學生信主,對日後廿世紀下半葉台灣和香港的大學生福音工作,以及國內的家庭教會的發展,影響深遠。
1947年,周志禹牧師往貴陽及重慶等地視察工作。他鑑於當地有不少回教徒對「十字軍」一名不存好感,乃將「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這個中文名字改為「中華傳道會」。英文名稱“China Native Evangelistic Crusade” 的“Evangelistic Crusade” (意思是「佈道十字軍」),改為 “Evangelism Commission”(意思是「傳道會」或「傳福音的使團」) ,全名便是 “China Native Evangelism Commission”,簡寫仍是CNEC。
1948年國共內戰持續,共軍節節勝利,國內政局開始轉變,福音工作亦受到很大的攔阻。為延續華人地區的佈道工作,中華傳道會獲美國總部指示將上海的辦事處遷移香港,上海的神學院亦相繼結束。
1949年1月16日,周志禹牧師與同工到港,在尖沙咀加拿芬道設立臨時辦事處。
1950年,趙君影牧師全家來港定居,並於12月重任中華傳道會監督。而中華傳道會在上海的辦事處及其他內地的工作,則於1951年交由國內傳道同工留守。基於政治因素,這些同工和會內其他的基督徒很快便與香港和美國的同工失去聯繫。他們後來或遭受政治逼害,或被逼歸併政府「三自愛國教會」,或轉入地下家庭教會聚會。
1951年9月,中華傳道會創立香港短期培靈學院,由趙君影牧師主理。周志禹牧師亦同期發行《真道雜誌》及其他屬靈書籍。此外,同工顏東美牧師領導由部份伯特利神學院同學及各堂會同工組成的佈道隊,以「遍傳福音會」為名,四出向各難民區傳福音。當時華僑的佈道工作,如火如荼,奠定了中華傳道會在港最初幾個堂會的基礎。這些堂會包括於1951年成立的活水堂 (前身為西頭村福音堂,是中華傳道會在香港首間堂會;原址位於西頭村,即今九龍城區內) ;於1951年成立的紅磡基督教會 (原址位於馬頭圍道);於1951年成立的活道堂 (原址位於青山道);於1953年成立的靈磐堂(原址位於西營盤,是現今佑寧堂的前身);於1954年成立的白沙灣基督教會(位於西貢白沙灣)。
1951年,趙君影牧師前往南洋發展福音工作,香港區工作則交由周志禹牧師負責。趙牧師在新加坡與基督教聯合會創辦新加坡神學院,並擔任院長。趙牧師其後不斷開拓新加坡、馬來亞和泰國的佈道工作。
1952年,中華傳道會創立香港聖經學院 (即香港神學院前身),由周志禹牧師擔任院長。1953年6月,香港中華傳道會獲美國總會指示,鑑於傳道工作已逐漸由中國內地轉移到亞洲各地華人社區,服務地區不再局限於中國本土,所以將英文名稱中“China Native Evangelism Commission” 的 “China”(中國),改為 “Chinese”(華人),全名因此改為 “Chinese Native Evangelism Commission”,簡寫仍是CNEC,中文名稱保持不變。
1956年,趙君影牧師向中華傳道會請辭,舉家遷往美國洛杉磯定居,其新加坡的職務,由在香港工作的盧約翰牧師接替。(趙君影牧師遷美後,成立「基督教中華歸主協會」,並於1985年創辦「中華歸主神學院」。1996年,趙牧師以90高齡在美國洛杉磯逝世。) 1960年,美國總會歐奮勵牧師 (Rev. Allen B. Finley) 出任中華傳道會總監督。同年,他鑑於中華傳道會的佈道工作已開展至華人以外的地區,服務對象不再限於華人,故將英文名稱 “Chinese Native Evangelism Commission” 的“Chinese” (華人),改為“Christian”(基督徒),“Native” (當地人) 亦改為“Nationals” (公民),全名改為“Christian Nationals’ Evangelism Commission ”,簡寫仍是CNEC,中文意思仍是「福音自傳使團」(即是本地人向本地人傳福音的使團)。這個英文名稱,沿用至今。
同年10月,歐奮勵牧師與總部理事二人由美國來港和新加坡,將華人地區分為以下兩個教區:(1) 東亞教區,範圍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由桑安柱牧師擔任監督。(有關桑安柱牧師的生平簡介,見本文「後記」的甲部「人物介紹」。) (2) 東南亞教區,範圍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由盧約翰牧師擔任監督。1961年,中華傳道會全球分為東亞教區(港台澳)、東南亞教區(星馬泰)、非洲區和南美洲教區共4個教區。從此中華傳道會體制確立,會務日見擴展。
桑安柱牧師與師母
綜觀而言,中華傳道會至1960年初為止,正式同工有80人,香港有12間福音堂、台灣有一間佈道所、星馬有9間福音堂、泰北有4間福音堂,另外工作範圍包 括神學院、聖經學院、出版社、 天台學校、識字班、醫務所及救濟工作等。這一切均超越了以前在國內的工作。
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末,中華傳道會在香港傳道辦學,提供社會服務,有可觀的發展。80年代起,聶錦勳博士擔任香港中華傳道會主席。(聶錦勳博士曾擔任中華傳道會會外及會內多間學校的校監。1999年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創立,聶博士為首任校監,對劉永生中學的創辦及初期發展貢獻良多。聶博士是前工程拓展署署長,是終身學習的表率。他在50年代取得第一個學位之後,公餘一直進修,取得九個學位,包括工程、神學、數學、 經濟、中國及西方人文學等學科。聶博士曾任基督教興學會及中國神學研究院董事會主席,現任中華傳道會、香港神學院董事會主席。)
派發救濟品
自1992年起,香港神學院院長褚永華牧師兼任香港中華傳道會總幹事及東亞教區監督。(褚永華牧師擔任中華傳道會多間學校的校監或校董職務。劉永生中學創校以來褚永華牧師一直擔任校董一職,對劉永生中學的創辦及發展貢獻良多。褚永華牧師畢業於香港伯特利神學院,後負笈美國阿蘇沙太平洋大學取得文學士和文學碩士、亞斯庇利神學院道學碩士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及范得標大學哲學博士。)
至2001年,中華傳道會在香港有20間堂會、一間老人中心、一間幼稚園、兩間政府津貼小學、3間政府津貼中學,以及一間神學院(香港神學院)。中華傳道會總會下設宣教事工委員會、青年事工委員會、出版事工委員會和教育事工委員會,發展各類型的事工。總會以及各堂會、神學院、學校和社會服務中心過去的工作詳情,散見各單位的年報和其他刊物。以下是堂會、學校和社會服務一些重點資料:
堂會名稱 | 創立年份 | 會址 |
紅磡基督教會 | 1951年 | 土瓜灣 |
活水堂 | 1951年 | 界限街 |
活道堂 | 1951年 | 深水埗 |
白沙灣基督教會 | 1954年 | 西貢白沙灣 |
堅信堂 | 1964年 | 慈雲山 |
佳音堂 | 1965年 | 元朗 |
牧幼堂 | 1966年 | 太子道 |
祐寧堂 | 1968年 | 灣仔 |
中心堂 | 1971年 | 長沙灣 |
葵興堂 | 1971年 | 葵興 (位於許大同學校) |
安柱堂 | 1978年 | 石籬 (位於安柱中學) |
盛福堂 | 1984年 | 葵盛 (位於李賢堯紀念中學) |
活石堂 | 1985年 | 觀塘 |
青衣堂 | 1989年 | 青衣 (位於呂明才小學) |
恩光堂 | 1992年 | 大埔 |
福門堂 | 1995年 | 旺角 |
上水基督教會 | 1995年 | 上水 |
基石堂 | 1997年 | 秀茂坪 (位於基石幼稚園) |
柴灣堂 | 1999年 | 柴灣 (位於劉永生中學) |
活門堂 | 2001年 | 屯門 |
中華傳道會於上世紀60年代設教育部領導學校的開辦和發展。教育部長一職,有很長的時間由竇長佑先生擔任。(有關竇長佑先生的生平簡介,見本文「後記」的甲部「人物介紹」。)秉承基督教辦學傳道的宗旨,中華傳道會所有學校均設聖經課和提供基督教全人教育,並設立教會以照顧學生和家長的信仰需要。中華傳道會於上世紀50及60年代創辦的小學和幼稚園有7間,於70年至90年代創辦的中學、小學和幼稚園有6間。前者7間學校因香港的土地規劃及人口發展需要,已全部停辦和拆卸。以下是這些學校的簡述:
(甲) 早期開辦,但因香港的土地及人口發展需要而需拆卸的小學及幼稚園:
學校名稱 | 創立年份 | 校址 |
德成學校 | 1959年 | 黃大仙徙置區 (天台小學) |
恩光學校 | 1960年 | 九龍城寨 (附設幼稚園及診所) |
愛明學校 | 1961年 | 油塘徙置區 (天台小學) |
拔士學校 | 1963年 | 九龍城老虎岩,即現今樂富 (天台小學) |
牧幼學校 | 1966年 | 藍田 (中華傳道會首間政府津貼小學。1988年前遷拆,於青衣島建立呂明才小學) |
秀茂坪幼稚園 | 1966年 | 秀茂坪 |
潔琳幼稚園 | 1969年 | 紅磡馬頭圍道 |
以上學校絕大部份的學生來自貧苦家庭。1968年的學生總人數,超過五千。
(乙) 現時的中、小學和幼稚園
學校名稱 | 創立年份 | 校址 | 備註 |
許大同學校 | 1971年 | 葵興 | 中華傳道會第二間政府津貼小學 |
安柱中學 | 1973年 | 石籬 | 中華傳道會第一間政府津貼中學 |
李賢堯紀念中學 | 1981年 | 葵盛 | 中華傳道會第二間政府津貼中學 |
呂明才小學 | 1988年 | 青衣島 | 中華傳道會第三間政府津貼小學 |
基石幼稚園 | 1997年 | 秀茂坪 | - - - |
劉永生中學 | 1999年 | 柴灣 | 中華傳道會第三間政府津貼中學 |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經濟急速發展。為了改善生活,市民勤勞工作,胼手胝足。在這民生艱苦的日子,中華傳道會本著基督全人關顧的精神,提供醫療、康樂、教育、出版及老人社會服務,令貧苦大眾受惠,也透過這些服務讓人得著福音的好處。以下是這些社會服務的概略:
(一) 診所服務
中華傳道會總會於1964年9月成立慈惠部,負責診所醫療服務、救濟、傳道同工與信徒福利和慈惠工作。診所服務包括: (a) 活水診所 - 該診所設於九龍城衙前圍道136號二樓,由徐濟世醫生主診。 (b) 紅磡診所 慈光贈診所於1956年在九龍城寨內的龍城道開設,免費為貧苦病者及吸毒者提供醫療及戒毒治療。該診所由曹毅醫生夫婦主理,求診的貧苦病者甚多。中華傳道會總會於1960年在西頭村(即今九龍城區內)龍津道134號A至136號租賃一座樓高四層寬大的唐樓,設立「中華傳道會福音中心」,並將西頭村佈道所和慈光贈診所遷入該福音中心內,和將該佈道所易名為恩光福音堂。該堂堂址設於福音中心地下,慈光贈診所則遷入福音中心的閣樓,並易名為恩光贈診所。1965年,診所遷往油塘灣新區,繼續推展醫療服務。 (c) 慈光贈診所 / 恩光贈診所 紅磡褔音堂(即紅磡基督教會前身)於1956年2月設立紅磡診所,服務貧苦坊眾。該診所先後由楊逢春醫生和陳杰醫生主診;至1963年1月,由陳立僑醫生夫婦主診,診所改名為路加醫務所,並向政府正式註冊。1964年7月至1965年2月,診所事務先後由曾振歐醫生和陳守毅醫生主理。 |
(二) 學生中心、青年中心
中華傳道會監督桑安柱牧師深感青年工作與教會發展的重要性,乃於1962年開始推動青年事工,並邀請高雲漢牧師和朱文達牧師先後於1963年和1965年開始專責青年工作;1965年進一步成立青年部,服務會內、外的青年。以下是初期青年工作的簡述: (a) 太子道青年中心 / 學生中心 首間青年中心於1965年6月在九龍太子道333號二樓設立,除舉辦佈道聚會及個人談道外,也設有各種中外書報,和舉辦英語會話班、打字班、相片沖曬班、插花藝術班和各種康樂活動。中心當時得到多位大專同學義務協助。 青年中心後因租金昂貴及地方狹小,於1967年7月遷至太子道283號八樓。由於參加者多數是學生,該中心後來易名為「學生中心」。 (b) 橫頭磡青年中心 1967年3月,中華傳道會總會獲香港政府社會福利處撥出九龍橫頭磡19座南翼天台,創辦青年中心。該中心於當年9月投入服務,除了舉辦佈道聚會和放映宗教電影與幻燈外,也提供童軍訓練、英語會話班、補習班、國語班、國術組、曬相組、乒乓組、唱片欣賞會、生日會、各類比賽等活動。該中心亦備有一般及屬靈的報刊供青少年閱讀,以及壁報供青少年觀賞及創作。 |
(三) 晨光書局、晨光報社、分享書室
承接過去在上海出版《真道雜誌》,周志禹牧師來港後於1951年繼續發行《真道雜誌》,並擔任主筆。該雜誌翌年5月易名為《晨光報》。其後主編一職,先後由桑安柱牧師和宋華忠牧師接任,《晨光報》亦由雙月刊改為月刊。當時中華傳道會出版部除出版《晨光報》外,也出版屬靈書籍、福音小冊子和單張等。1965年吳恩溥牧師繼任《晨光報》主編,擴展文字服務,並於1966年在香港聖經學院(即今香港神學院)南邊一小屋開設門市部,作為晨光書局和晨光報社編輯和發行的地方。《晨光報》每月的發行量由1966年約3500份,增加至1968年約5000。中華傳道會後來另於九龍城開設分享書室,推廣及銷售各項屬靈書籍及刊物。 |
(四) 平民義校及夜校
(a) 紅磡平民義校 戰後內地難民來港甚多,生活艱苦。1952年秋,紅磡褔音堂在堂內成立兒童平民義校,為貧苦兒童提供教育。該校由最初一班增加至後來四班。至1964年,平民義校才結束。 (b) 九龍城福音堂平民義學 中華傳道會總會於1953年在九龍城南角道開辦「九龍城福音堂平民義學」,為貧苦兒童提供教育。後來總會於1960年在城寨內的龍津道租賃得一座樓高四層寬大的唐樓,設立「中華傳道會福音中心」,並將「九龍城福音堂平民義學」遷入「福音中心」二、三、四樓內。該校後來名為德成分校,再易名恩光學校。 (c) 愛明夜校 愛明學校於1961年9月在觀塘徙置區第4座天台成立。鑑於該區有很多工廠工人早年失學,愛明學校成立夜校部,提供工友小學教育服務。夜校學生最初有70多人,到1963年增至400多人。由於後期工廠工友大都受過小學教育,所以夜校於1967年停辦。 |
(五) 老人中心
1979年4月,中華傳道會在華人基督教聯會位於九龍城寨的前廣蔭老人院舊址,開辦城寨老人中心和發展恩光園福音事工,服務附近長者。1987年,政府拆卸九龍城寨,老人中心於1991年8月遷往大埔富善村,易名為恩光老人中心。 |
結語
中華傳道會創立於上世紀中葉我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政治壓逼的洗禮。在走過的日子,眾多有名或無名的傳道人和信徒,為回應上主的愛和忠於上主的呼召,不畏艱辛,無懼困乏,努力在神州大地遍傳福音,建立教會,留下了佳美的腳蹤,對往後內地家庭教會的發展,以及海外佈道和學生福音工作的延伸,影響深遠。 移遷香港後,中華傳道會總會暨眾堂會與香港市民一起成長,共度時艱,在戰後百廢待舉的日子,致力興辦學校和提供其他社會服務,令貧苦大眾受惠;也努力佈道和植堂,讓人得著福音的好處。 韶光荏苒,中華傳道會成立至今已數十載了。就時、空兩個層面而言,這段歷史或許不算悠長與壯闊,但在我國基督教歷史上,卻留下了一個重要席位和美好的見証。但願教會眾先賢所譜寫的信仰生命讚歌,成為後人的激勵。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伯來書 12章 1、2節) |
(甲) 人物介紹
1. 趙君影牧師
趙君影牧師生於1906年湖北省漢川縣,少時家貧、多病。他後來勤奮苦讀,肄業於杭州基督教之江大學。1931年,他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教會的一次佈道會上,決志信主。他後來在江蘇省江陰市教會學校擔任英文教師。1935年,他決定奉獻為主做傳道工作,並自那年起,巡迴上海、香港、雲南昆明、貴州貴陽等地舉行佈道和培靈奮興聚會。
趙君影牧師唸大學期間,為大學籃球校隊隊員。他還差三個月就大學畢業時,卻肺病復發,不得不立即退學養病。他年青時曾胸懷大志,愛讀名人傳記,想創偉業,惟宗教祇是他生活的點綴,不是生活的動力。他曾說過:「三十六行,敲鑼賣糖,行行都行,就是牧師不當。」1931年,他參加了淮陰教會的佈道會。當時大佈道家計志文牧師及上海伯特利佈道團負責主領聚會。計牧師不用甚麼高言大智去傳福音,只簡單直接的引用聖經,並穿插一些動人故事,使不少與會者非常感動,悔改信主。趙牧師雖然心受感動,但不願當眾決志。但他卻被許牧師指出:「人人都是罪人,即使受了大學教育,仍是罪人,應該悔改」,結果他就一面禱告,一面哭泣的走到臺前決志信主。四年後他決志奉獻為神作傳道工作。
趙牧師起初在揚州參加基督教內地會的傳道工作,沒有固定薪水,生活清苦。某次,他的父親對他大發脾氣,要與他斷絕父子的關係,甚至要拿刀斬他,因他的父親視傳道工作如同討飯的乞丐。趙牧師非常痛苦的在神面前禱告:「我是一個討飯的傳道人,我枉費了人生,毫無志氣,連父親都養不活,我虛度了人生嗎?但甚麼比遵行你的旨意更高貴、更美好呢?」他就這樣仍然決心走上傳道之路。
有一次當他準備前往外地主領聚會時,卻苦無路費,最後由妻子提出賣掉最深愛的結婚戒指。她曾這樣禱告:「戒指雖是我們結婚紀念品,但我愛你勝過一切。故現在將戒指的所有權,完全交托給你,它已屬於你了。」在典當戒指的那一刻,趙牧師心中默禱︰「上帝啊!現在我可以從心裡說︰我是愛你。」他含著眼淚回到家,將一半的錢作為家用,一半當作路費。當他於翌日坐火車往領會的地方時,在車上受神的感動,眼淚不住流下,寫出了一首今日仍感動著萬千信徒的詩歌,就是《主啊,我深愛你!》,其中一段的歌詞是:「我眼流淚,我心破碎,主啊,我深愛你!或遭敵對,或遭誤會,主啊,我深愛你!衣不蔽體,食不充飢。主啊!我心愛你!..」寫出他被主的愛所吸引而完全放下一切去事奉主。
鋼鐵就是這樣鍊成的。趙牧師成長坎坷,肺病的磨練及生活的因苦,讓他學習憑信心依靠神。神就這樣訓練了他,令他日後於1938年至1948年期間,在西南各地方領導「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即「中華傳道會」前身)和「全國基督徒大學生聯合會」,努力推動大學生福音與復興工作的時候,能持堅定信心,能夠排除萬難,完成這歷史任務。
1950年,趙君影牧師全家來港,並於1951年前往星加坡發展創辦新加坡神學院,並擔任院長。其後趙牧師不斷在新加坡、馬來亞和泰國開拓佈道工作,建立教會。1956年,趙君影牧師向中華傳道會請辭,舉家遷往美國洛杉磯定居。趙君影牧師遷美後,成立「基督教中華歸主協會」,並於1985年創辦「中華歸主神學院」。1996年,趙牧師以90高齡在美國洛杉磯逝世。
2. 李開煥牧師
1945年,「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獲重慶靈修神學院院長賈玉銘牧師支持,在神學院內設立傳道人訓練所。同年,在雲南工作的上海「中華神學院」畢業生翟明霞女士加入「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為同工,並被趙君影牧師委派在靈修神學院任教。翟女士的丈夫李開煥先生(Mr. Paul Lee) 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於雲南郵政局任職。 當時國民政府正計劃在新疆省迪化市(今烏魯木齊)設立郵政總局。李開煥先生藉這次機會,獲政府調職往新疆迪化擔任郵局局長。李先生於是與翟女士攜同三個孩子往新疆工作,並以「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名義,開荒佈道。因此,新疆已關閉甚久的福音大門,終於重開。 李先生甫到任,便積極在街頭佈道,並且在《新疆日報》上刊登廣告,號召當地基督徒前來聚會。他更於當年建立具歷史意義的第一間新疆教會,亦是 「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全國第一間的教會 -「新疆中華基督教會」(今稱為「明德路基督教堂」),並出任牧師。李牧師是「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第一位被按立的牧師。 他們夫婦二人憑著信心,在西北荒漠傳揚福音,信徒人數達至幾百人。當時教會是用俄文、維吾爾文和中文三種語言崇拜。第一次洗禮,是在1945年12月23日寒冬於廸化一個溫泉舉行。1949年11月共產政府接管新疆。這時教會以迪化?中心的福音工作,已拓展到附近城鎮。1958年李開煥牧師安息主懷。文革時期教會關閉。至1985年教會才恢復聚會,人數約400人。1994年教會重建,近年聚會人數增至約3,000。 |
3. 桑安柱牧師
桑安柱牧師與師母
桑安柱牧師在上海出生,早年於內地寧波循道中學完成學業,復在蘇州東吳大學化學系畢業。他曾在上海擔任教會牧職,並曾於1945年參加趙君影牧師在重慶所領導的「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佈道運動。後負笈美國芝加哥,於1949年在惠敦大學 (Wheaton College)修畢神學。桑牧師多年從事基督教文字工作,著作甚豐,並於1959年任中華傳道會《晨光報》編輯一職。他擔任東亞教區監督期間,致力興辦學校,為香港貧苦學生提供基督教教育,並且推動教會的發展,實踐中華傳道會早年的福音自傳精神。為紀念他的貢獻,中華傳道會於1973年在香港新界葵涌石籬創辦首間中學時,以他的名字命名該中學為安柱中學。桑牧師在1998年於美國逝世。
4.竇長佑先生
竇長佑先生
中華傳道會在香港辦學的歷史裡,竇長佑先生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席位。竇先生於1920年在天津出生,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社會系。他於1960年來港,先後參加中華傳道會紅磡基督教會及中心堂聚會,並獲當時中華傳道會監督桑安柱牧師邀請,擔任中華傳道會幹事工作。他歷任多屆教育部長及中、小學校董,領導會內學校教育事工以及校園內教會的發展。這些學校包括愛明小學、拔士小學、牧幼小學,以及許大同小學等。1973年,他與桑安柱牧師籌建安柱中學,並擔任安柱中學校監一職10年,領導校務發展並協助成立安柱堂。竇先生1986年退休後在北京生活,於2005年辭世。
(乙) 中華傳道會曾使用的名稱
中華傳道會自創立以來,因著佈道事工的發展需要曾數易其中文及英文名稱,但仍保留其「福音自傳使團」的精神及CNEC的英文縮寫。以下是其中文及英文名稱的改變和原因:
年份 | 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CNEC) | 命名或改名的原因 |
1943年 | 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 | China Native Evangelistic Crusade | 中國人將福音傳給自己同胞 |
1947年 | 中華傳道會 | China Native Evangelism Commission | 中國西南部回教徒對「十字軍」(Crusade)一名不存好感,不利褔音在這些地方傳播 |
1953年 | 中華傳道會 | Chinese Native Evangelism Commission | 傳道工作已由中國內地轉移到亞洲各地華人社區,服務地區不再局限於中國本土 |
1960年 | 中華傳道會 | Christian Nationals’ Evangelism Commission | 佈道工作已開展至華人以外的地區,服務對象不再限於華人 |
(丙) 國際福音協傳會 (Partners International, PI)
上世紀40年代支持我國成立「中國基督徒佈道十字軍」的美國支援組織,在過去數十年來也以同一理念,支持世界其他地區的本土傳道同工向其同胞傳道,並協助英國(1946)、澳洲(1953)、加拿大(1960)及日本(1984)等國家成立組織和辦事處。1985年,他們普遍取名「國際福音協傳會」(Partners International, PI),以反映本土傳道同工與海外支援組織的伙伴(partners)關係。「國際福音協傳會」已成為世界的佈道機構。香港的中華傳道會與海外的「國際福音協傳會」,乃屬一家。
(丁) 參考文獻:
1.《中華傳道會銀禧紀念特刊》,1968年4月 | |
2.《中華傳道會60週年紀念特刊》,2003年 | |
3. The History of CBMC, CBMC – A | |
4. Website : CNEC Partners | |
5. Website : Brief History of CNEC | |
6. Website: Partners International | |
7. Website : About Partners | |
8. Website : A Short History of | |
9. 《中華傳道會澳門堂》網上資料 | |
10.《中華傳道會台灣新恩堂教會歷史》網上 | |
11. 王怡: 《基督教在四川的歷史要略 》, | |
12. 王慕:《華人差傳篇‧宣教的中國》, | |
13. 《古今聖詩漫談‧主若是》 | http://www.mbcsfv.org/chinese/library/hymnc |
14. 李長華: 《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 | |
15. 范晨光:《新疆烏魯木齊明德路堂》網 | |
16. 陳劍光:《天山雪蓮》網上資料 | |
17. 陳終道 : 《游子遲遲歸》,(《生命季 | |
18. 張如福 : 《泰北異象之旅回響》,《今 | |
19. 單傳航: 《谷中的百合─記“遍傳福音 | |
20.單傳航:《駝鈴聲伴福音傳》網上資料 | http://ccool.ccim.org/htdocs/bf21.nsf/e68dc19e6 3a9f71985256b42005d2dae/85d62e5a44e55a2c852570b2006 b1f48?OpenDocument |
21. 謝成光 : 《趙君影與抗戰時期大學生復 | http://www.hkpec.org/article/index.php?agroup=%A4%A4% |
22. 劉智欽 :〈學聯知多少──學生聯合會 | |
23. 劉國偉 : 《心繫中國: 火熱生命—記 | http://www.trainingcenter.fes.org.hk/ret/module |
24. 羅偉森: 《安得烈 -「無名」的傳道者 | |
25. 顧美芬 : 《學生歸主的推動者 ─懷念 | |
26. 滕近輝:《廿世紀華人教會生命發展歷 | http://www.hkcmi.edu/histeps/collect/1996-200 |
27. 蘇佐揚:《天人樂歌‧主啊我心愛你》 | |
28. 《基督教大辭典》電子版,上海復旦大 | http://wmarxism.fudan.edu.cn/ChristDic/ChristMain.asp |